以前管理學就常以美國與日本來作比較管理的案例,一個開放式,一個封閉式.待過美商及日商的我深深感到美資企業和日商的確管理上迥然不同.
日本優秀的企業如SONY、Toshiba,其實沒有什麼成功的秘訣或秘方.沒有任何理論、計畫或是政府決策,可以是企業成功:只有人辦得到.日本經理人首要的任務是與員工建立起好關係,在企業內創造家庭的氣氛,讓員工和主管友同舟共濟的感受,類似吃大鍋飯吧!美商則是較強調個人主義,你能力好就可以多要求一些薪籌或是較高職位,不管你公司資歷淺或是哪一國人.
日本成功的企業,就是讓全體員工上下一體成生命共同體的感受,美國人稱之為勞方、資方和股東.日本制度看似簡單,但是必須發自內心尊重每一個人,不過這種憑感覺有時會帶來風險,說到最後,不論你多麼能幹或是成功,多麼聰明或是手腕高強,你的未來仍然掌握在你老闆身上.
日本終身雇用制的觀念,事實上是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,佔領軍實施政策所產生的結果.所得稅率加上財團的發展還有法律制定讓企業解雇員工困難,便鼓勵以前的的日本企業從長期的角度去雇用員工;不過近年的不景氣,已經讓日本漸漸採行契約或是派遣的制度.
美商則是把員工當發財工具,藉由優秀員工組成公司,你可以幫公司賺錢,你就可以要求高報酬(Compensation),是先談好價錢出賣勞力;你必須不斷讓自己有被公司利用的價值,不然你隨時會被炒(Layoff;日本人叫クビKUBI).在美商,會賺錢的經理人就是天之驕子,講話可以大聲.經理人只顧及投資者利益,對於員工不會有太多感情.所以在美商發現同事或是高層來來去去很正常.
所以,你如果想要有家庭般的工作感覺與承諾,可以選擇日商;如果你有能力,想要短期內賺大薪水,可以去美商闖一闖,是純美商,而不是在地化(Localization)過的喔!
之前我有談過日本創新是模仿式創新,日本創新事來自消費市場的改變,而不是像歐美一樣來自國防工業支出;另外日本的大學研究資源也沒有美國多,日本的產學交流沒有美國那樣密切.
另外,美國也很注重律師說的話;日本人則覺得太聽從律師的話就無法做生意.太重律師,就會使生意夥伴缺乏信任感.美國經理人比較科學與理性,根據他們掌握的事實而認定的理性,所以需要很多報告來作決策;日本人則是多一個神秘東方的"第六感",會用印象,加上一些資訊,配合第六感來作.我以前日本上司說這第六感通常已經驗成分居多.
日本通常決策採共識決,所以要下指令會比較慢;美國人則是比較授權,組織也較水平,作決策較快;美國會把負責轉型的經理捧的很高,視為外來的和尚會念經,請來關閉工廠,遣散員工(短期內就可以有成本績效),帶來令人"振奮"的新方向.相反的,這種成種事喪近顏面的恥辱(ハジ),扼殺公司的士氣與精神.美國會盡可能消除商業決策中的人性因素,日本人則認為高效率和生產力的關鍵,在於管理層和員工之間應該有真誠關係,才可以鼓舞公司士氣.
先天限制成了日本的後天優勢,地震、颱風、土石流,日本跟我們一樣有很多天然災害還有先天資源不足仰賴進口,所以懂的尊重自然與保育,追求輕薄短小,並期望技術精進來求生存.台灣,也一樣,所以要見賢思齊!加油!
“I then realized that having a unique technology and being able to make unique products are not enough to keep a business going. You have to sell the products and to do that you have to show the potential buyer the real value of what you are selling.” SONY 盛田昭夫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