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9月12日 星期六

科學的氾濫之迷思

之前談了一下管理的藝術,最近還蠻喜歡看讀者文摘,最新一期有篇文章再談科學的氾濫,以下摘要跟大家分享.

西方文明中最有說服力也最具成效的產業就是現代科學.現代科學最大的的特點就是眼見為實.可是這樣會不會造成一些迷思,迷信或是濫用. (衍伸性金融品)用複雜的數學工具來描述宏觀經濟的運行狀況、預測股市變化、經濟走向還有行業的興衰.

我們理工算是搞科學的(我現在是業務,搞關係或說是網路人際網路),以前很夯"人工神經網路""人工智慧",金融海嘯證明簡單用科學模型來處理社會經濟的做法,似乎會導致嚴重後果.

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有一個根本性不同,自然科學是研究邏輯的、確定性的問題(量子力學除外);而社會科學本質上是辨證的,具有非確定性.兩者不能用同一思路或方法來處理.科學在輝煌,他也不能超過自己特性所適用的範圍.可惜不幸的是,科學正在氾濫成災.或者說,許多人逼迫科學做自己能力不及的事情.

在企業管理的工作中,越來越多人相信,管理手段或方法越精確、越量化、越"科學"就越好,很多人把精力放在管理"科學化"上面.(難怪美商Report一大堆,害我之前一天到晚都在湊數字)適度的借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固然正確,但是如果不知道他的侷限而去亂用,就是適得其反了.(My report…garbage in; garbage out.)

一味追求精細化管理,這種管理不但無法帶來效益,而且非常可能導致負面影響.無節制的量化管理,只是科學氾濫的一個表現.(ERP不知算不算)用數學和邏輯的方法來解釋世界,是西方文明自古希臘開始的一個願望.不幸的是,生活中的大部分現象,只要有人的參與,事情往往就會超越數學與邏輯,而進入辯證的領域啦!

中華文化是以人為中心的,所以我們在兩千多年前下工夫發展起來的,不是數學邏輯而是辯證思維.(子約,老子說,孟子說,仁爸說)我們當然不能離開科學來看待人和社會,但是請留意,不要濫用了.

在生活和工作中,很多問題是不能用科學的方法來處裡的,我們要學習其他手段,比如辯證思考的東方智慧.這方面你可以信孔子,孟子,老子,孫子,或是孩子...

例如:我要不要繼續當台幹,不是多變量方程式或是賽局理論就可以找出最佳解,而是我在網路上看到的前輩的話:

   機會是給心態準備好的人;不是留給能力準備好的人!

一語道破驚醒夢中人

(大家應該發現我有時喜歡(點點點)是留給大家一些想像空間也是我辭窮的藉口

1 則留言:

  1. 我以為科學是一種面對問題的態度. 數量化的確是基本的工具, 不正確地使用數字, 導至錯誤的結果, 是工具使用者的執行錯誤, 把這樣的錯誤解讀成科學氾濫, 竊以為並不精確. 此外, 鑑覽中國歷史, 文字獄或仁爸說出現的機率, 似乎比辯證明思高. 中國人的心胸如果這麼開明, 很多人禍都不會發生.

    我很喜歡你文尾的引述, 機會是給心態準備好的人. 於我亦有驚醒夢中的的震撼.

    回覆刪除